我校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顺利结项

发稿时间:2023-11-10浏览次数:10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3年10月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结项情况。经同行专家鉴定,我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准予结项,分别是文学院侯超老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地理语言学视阈下苏皖浙交界地区吴语音变研究”鉴定等级:“良好”),传媒学院章力老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虚拟现实技术跨媒体出版的传播策略研究”鉴定等级:合格

项目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地理语言学视阈下苏皖浙交界地区吴语音变研究”项目结项成果40余万字,分为绪论、音系、音变、实验、总结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重点讨论苏皖浙交界地区吴语的分布及其历史发展,探讨了历史大移民导致的北方方言的逐步南移以及近代太平天国运动对苏皖浙交界地区方言格局所造成的重大影响。音系部分以实地调查的材料为基础,采用传统方言学的研究方法,辅以实验语音学的技术手段描写了方言代表点的音系。音变部分以中古音为纲,分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中古声韵调系统在苏皖浙交界地区吴语中的读音及发展演变。实验部分重点分析了浊音声母的音质和代表点的声调系统。总结部分着重归纳音变类型、音变规则、音变模式以及音变所带来的各种语音分化与合并现象。

该项目系首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对苏皖浙三省交界地区吴语语音现状及其发展演变作全面而系统性的研究。项目的突出特色之一是打破行政边界和方言边界的限制,以跨区域的方言为研究对象,以语音的地理空间差异为突破口,分析语音的发展演变,揭示语音空间变异和语音演变的历史进程。项目的另一个特色是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考察区域性的音变现象,特别是从语言地理学、实验语音学的角度考察了语音的渐变性特征。本项目的第三个特色是将本区方言置于吴语和江淮官话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充分进行了方言语音的内外比较研究。

该项目的学术价值和影响体现在:1.对早期学界关注较少的边界地区方言语音现象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拓展了汉语方言研究的视野。2.以镇村为立足点,采取密集布点的策略,实地调查了一批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材料,保存了业已濒危的西部吴语的重要历史资料。3.归纳的自然音变、近似合并、类推音变、链式音移等音变现象和规则丰富了历史音变的研究4.分析了接触所造成的层次、合并、分化以及音韵格局的调整等,推动了语言接触的理论研究。5.描写了方言语音的地理差异和语音声学数据所体现出的语音的渐变性特征,拓展了音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6.部分研究成果已在国内语言学权威期刊发表,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虚拟现实技术跨媒体出版的传播策略研究”结项成果共22万余字,包括八个章节,以出版行业发展历史脉络为基础,结合新兴技术虚拟现实,系统梳理了跨媒体出版与各种媒介技术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及其具有的当代价值,基于技术与行业现状提出了一些具备实践基础与理论深度的观点,为虚拟现实跨媒体出版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崭新的研究思路。专著从整体上对虚拟现实、跨媒体传播以及二者的融合发展应用进行综合研究。1.从时代发展趋势、全球发展大势方面分析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前景,以及跨媒体出版在全球的应用情况;2.主要通过研究国内出版行业的发展演变、虚拟现实技术的演进以及读者阅读模式的变化,对当代虚拟现实技术与跨媒体出版的协同发展格局进行深入探讨,形成虚拟现实技术下跨媒体出版的研究主线;3.综合国内外受虚拟现实技术影响的出版作品,研究虚拟现实在跨媒体出版方面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并提出相应传播策略。

该项目以数据建模的针对性研究为基础和理论依据,运用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自主创新研发出融媒体学习数据应用软件和多模态数字制作虚拟仿真复现系统,作为跨媒体出版传播的研究工具,构建起从原始数据采集到用户个人数据库创建再到跨媒体阅读体验分析的量化研究通路,用标准化的数字工具对跨媒体传播中较为抽象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具象化测量,建立跨媒体出版传播的数据模型,辅助进行相关内容的实证研究。

该项目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1.全景式地呈现了国内外跨媒体出版实践进展,并通过分析比较,在国际视野下勾勒出跨媒体出版传播研究发展的全貌,为学术界提供了跨媒体出版传播理论专题性研究的依据。2.紧密结合当前跨媒体出版实践经验数据,就技术变革对出版行业的重构作用进行探究与分析,对跨媒体出版未来的发展路径展开分析,对XR技术催生的跨场景传播方式与出版产业的结合展开分析论证,对虚拟现实背景下跨媒体出版面临的挑战进行梳理,能够对当前跨媒体出版行业的实践产生现实指导性意义。3.成果兼具科技成果的可转化性,该项目制作并申请了著作权的软件,在继续为跨媒体出版传播研究发挥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作用的同时,也可凭借其本身具有的优质教育内容资源,服务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堂辅助训练以及课外自主学习,满足当今以综合素养提升为最终目标的中小学生群体的数字化教育需求。4.课题将研究成果与历史教育以及立德树人教育相结合,并成功实践。项目以南京大屠杀期间救助中国难民的丹麦友人辛德贝格为主人公进行艺术创作,举办了一系列虚拟现实融媒体展览实践,在辅助课题进行跨媒体出版传播效果的实证调研分析的同时,在历史的艺术化呈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中小学生群体乃至其他社会群体的历史思政教育方面,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项目负责人简介

侯超,文学博士,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中国语音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方言学和实验语音学研究,在方言语料库建设、方言历史音变研究、语音声学实验研究、方言语法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专长《中国语文》《方言》《语言研究》《语文研究》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皖北中原官话语法研究》(中国社科科学出版社2021)、《江苏高淳吴语语音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锡剧女声唱腔声学实验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等3。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获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20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2021)各1项,指导学生获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省级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

章力,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网络文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市鼓楼区人大代表;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主要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虚拟现实技术(电脑游戏设计)、NFT数字藏品设计等相关研究。主持及参与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虚拟现实技术跨媒体出版的传播策略研究》、中宣部中国高校动漫出版孵化计划《南京英雄》融媒体绘本、江苏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永远的黄玫瑰:1937辛德贝格在南京的106天》系列融媒体绘画创作等十余项国家以及省级科研课题项目;出版包括国家十二”规划精品教材《动画运动规律》在内的专著3部;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外文期刊等专业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拥有个人知识产权21项。

 

 

                                         /史俊超、章力 审核/赵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