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6日下午,“嘤鸣”系列“图像学视域下陈洪绶《饮酒读骚图》再解读”于线上顺利展开。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副教授李征宇博士,文学院邹青老师担任讲座主持人,文学院师生在线聆听本次讲座。
李征宇老师首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其从事图文关系研究的历程,并提出做文学研究的重要原则,即“要做文学的研究生,立足于文学,不要偏离”。
进而,李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不同版本的《饮酒读骚图》,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饮酒读骚图》?为什么陈洪绶要多次画图?孔尚任为何要购买《饮酒读骚图》并多次题跋?”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对此,李老师指出传统的楚辞接受研究讲究作家接受、作品接受两方面,但图像接受也很重要,是一种新的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作家作品接受、图文转化、文化背景这三个层次。李老师又以《洛神赋图》为例,向同学们阐明绘画语言与口头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别,并指出画家只有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并进行重新构建,才能创作出好的画作。
接着,李征宇老师分别介绍了《饮酒读骚图》的创作背景、陈洪绶和孔尚任的生平经历等,由此指出关于图像学研究的几个注意点:一是,图像学研究要注重前图像志和图像志的描述。陈洪绶善于赋予古器重要的象征意义,同时借助白梅、红竹隐喻坚贞守节的品格,铁如意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激昂情绪。二是,图像学研究还要注重考察楚辞在魏晋南北朝的接受以及“饮酒读骚”与楚辞接受。“饮酒读骚”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传统,是放荡疏狂和张扬自我的结合。而魏晋南北朝“名士”任诞不羁、张扬个性,所以“饮酒读骚”是名士的速成法。
“饮酒读骚”是对屈子精神的一种“解构”,李老师认为屈子精神有四个方面:存君爱国、独立不迁、上下求索和好修为常。与此同时,李老师认为,《饮酒读骚图》是对屈子精神的一种“重构”。陈洪绶的楚辞接受、对楚辞文本的接受、对屈子精神的接受、陈洪绶的楚辞图、陈洪绶晚年的号老迟等都体现他内心的矛盾,他的理想与杜甫相似,都希望能遇到一个明君,希望能为百姓做事。
讲座最后,李老师耐心解答同学们的疑问,提出了当下古代文学的研究是为了“还原历史真相、继承古代学术”的观点。邹青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此次讲座让同学们对于图像学有了新的认识,收获良多。
文学院/文、图